industry-news
發(fā)布時間:2021-02-06 瀏覽次數(shù):2580
美國心臟協(xié)會發(fā)布“雙心共識”
2021年1月25日,美國心臟協(xié)會(AHA)發(fā)布了一篇標題為“心理健康、幸福感與心身關系”的文章,總結了迄今為止醫(yī)療界關于心理健康、心血管健康與疾病之間關系的認知,并提出了篩選心血管患者和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的簡單步驟。 這期公眾號,我們團隊將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心理健康、心血管健康與疾病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 心理健康對CVD有積極作用 作為臨床醫(yī)生,我們非常擅長治療“疾病”,但通常不擅長治療“患者”。我們關注的重點往往是特定的疾病狀態(tài),而不是病人本身。以往,人們對心理健康及其對身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關注較少。但是,現(xiàn)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健康的心理不僅有助于緩解心血管疾病的進展(CVD),還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風險。因此,心理健康對CVD具有積極作用。 那什么是“心理健康”呢? 世界衛(wèi)生組織(WTO)將“心理健康”(mentalhealth)定義為“一種幸福狀態(tài),在這個狀態(tài)下,人們可以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應對生活中常見的壓力,富有成效地工作,并且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span> 消極心理因素與心血管疾病 消極的心理包括抑郁、慢性壓力、焦慮、憤怒、悲觀和對當前生活的不滿等。 長期經(jīng)受壓力或是生活壓力過大的健康人、抑郁癥患者、悲觀人群都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風險和死亡風險。 童年時期的某些應激經(jīng)歷也會對日后心血管健康問題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長期的憤怒和敵意會加快心血管疾病的進程。 焦慮是高血壓、過度肥胖和吸煙的危險因素,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增加冠狀動脈痙攣的風險和心血管病的死亡風險。 積極心理因素與心血管疾病 積極的心理包括樂觀、有目標、感恩、韌性、積極情緒和幸福感等。 研究發(fā)現(xiàn)樂觀的人常常會擁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健康的飲食習慣、良好的睡眠,不吸煙,會參加較多的體力活動。 樂觀的心態(tài)可降低的CVD風險,降低中風和心力衰竭的發(fā)生率,降低全因死亡率,還可以減少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再住院的風險。 有目標感的人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少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和死亡風險。 快樂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鞓返娜司哂泻玫氖秤退哔|量。因此,冠心病的發(fā)病風險更低。 正念是冥想的一種形式。練習正念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從而降低CVD的患病風險。 心理健康和CVD的聯(lián)系 心理因素可能通過直接的生物學改變影響心臟健康,也可以通過影響行為和危險因素來間接影響心血管健康。 01 生物過程 心理因素可引起特定生物學改變,與心血管健康有關。比如,憤怒和敵意可使血小板聚集和炎癥加劇。 大多心理問題(如憤怒、焦慮、抑郁、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 ))可引起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激活,導致自主神經(jīng)功能的失調和下游的級聯(lián)反應,增加發(fā)生CVD的風險。 精神壓力與心理問題(如抑郁)并存可誘發(fā)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會刺激副交感神經(jīng)/交感神經(jīng),增加心肌需氧量,加重心肌缺血,增加心律不齊、冠狀動脈斑塊破裂的風險。 慢性心理應激可通過生物學機制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長時間的心理困擾會引起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血脂異常、血糖控制不佳、炎性和免疫功能異常。長期持續(xù)的心理問題會導致交感神經(jīng)張力增加,迷走神經(jīng)張力降低,心率變異性下降,加重動脈硬化和內皮功能障礙。 ?小結:消極心理因素可增加動脈粥樣硬化和動脈血栓形成的風險。幸福感增加可使C反應蛋白和纖維蛋白原的水平降低。 02 行為和社會心理過程 消極的心理因素(包括抑郁、焦慮和壓力等)會對日常行為產(chǎn)生不良影響,如吸煙、體力差、不健康飲食以及超重或肥胖,這些生活方式因素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可能有更健康的行為,從而降低CVD風險。 心理疾病和心理健康會影響藥物依從性,也會影響心臟康復的依從性。 精神疾病或癥狀的干預 01 抗抑郁藥 抗抑郁藥(特別是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心梗的發(fā)生率。 02 心理治療/護理管理 心理治療、護理管理在改善心血管事件的作用上效果尚不明顯。相關的研究證據(jù)尚不充分。 促進心理健康的干預措施 01 心理治療和壓力管理方案 一項臨床試驗,研究了過去12個月因心肌梗死而行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或冠狀動脈搭橋手術而住院的患者,發(fā)現(xiàn)接受為期1年的認知行為治療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復發(fā)率降低了41%。相比之下,其他措施(如護理干預、心理干預等)在1年內的心理健康情況及心臟結局無差異。 02 積極心理學 當前研究發(fā)現(xiàn)積極心理學干預在1年內對血壓沒有明顯作用。 03 冥想和正念訓練 冥想可以減少心理困擾,提高戒煙率,適度降低血壓。 04 小結 一些心理治療或社會干預方案對高風險CVD患者有積極的作用。 臨床實踐意義 一線醫(yī)護人員可以通過問卷評估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如:患者健康問卷-2、廣義焦慮障礙問卷-2。也可以通過簡單的日常問題來評估。 除了按照指南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外,臨床醫(yī)生還可以開心臟康復運動處方、冥想訓練或其他對精神健康和心血管有益處的自我保健服務。盡管在繁雜的臨床就診過程中,這些可能會花費一些時間,但是可以減少藥物依從性差、自我護理困難等問題,使患者有更好的依從性、更好的生活質量和心臟健康。 未來研究 結論 根據(jù)當前的研究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大量數(shù)據(jù)表明,心理健康與CVD和風險之間存在明確的關聯(lián),可能與CVD的生物學過程和行為有因果關系;采用心理健康的相關干預措施對心血管健康有益;臨床醫(yī)生可以對患者使用簡單的篩查方法來評估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在評估和管理已確診的CVD患者或有CVD風險的高危人群時,建議關注和評估心理問題。 全文總結 CVD不應被視為一個孤立的個體,而應被視為心理、心臟和身體相互關聯(lián)的整體的一部分。積極和消極的心理狀態(tài)都直接影響心血管健康和疾病的預后。健康和幸福不僅涉及身體因素,還涉及心理因素。臨床醫(yī)生在治療疾病的同時,應當將病人作為一個整體,心身兼顧地治療。將來需要做進一步的工作來更好地了解哪些積極和消極的心理健康因素使患者處于最大風險、消極的心理健康引起CVD的致病機制、積極的心理健康改善CVD結局的機制以及哪些心理干預是最有效的。未來的研究不僅包括高質量的觀察性研究,還應包括有合適對照組的情況下進行的隨機干預試驗。